close

今天, 在與同事討論公事時,他忽然爆出一句:"...這就是「等價交換」囉..."

"你學《絕代商驕》..."

"唔系, 這句是《絕代商驕》學《鋼之煉金術師》的...其實即是以前中學經濟科之「Barter System之嘛..."

嘩, 大哥, 我這個MBA生都忘得一干二淨的經濟理論, 你竟然出口成文? 佩服,佩服!

話說回來, 最近難得有劇集吸引我每日都不想錯過之無線《絕代商驕》, 其賣點就是說一個企業醫生如何運用商業理論解救一些問題.

第一集一開始就來個非常形象性的「等價交換」,實在令人印象深刻!

但原來, 「等價交換」是《鋼之煉金術師》架空世界中的一個原則。其原意是指若要提煉一單位的物質必須以同一份量的物質作原料,並不能多提煉。這個物理原則被愛德華運用作日常生活的價值標準,認為要得到某些東西,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。這便是《鋼》非常著名的名言「人若沒有犧牲,那便什麼也得不到」。

其實,「Barter System」就是古代之以物易物之制度;從經濟學上簡單點來說就是:在交易中交換雙方價值量為相等的。

那麼等價交換是怎樣存在?在政治經濟學上有個明確的解析:等價交換是在動態中實現的,是借助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,也就是說等價交換並不在每次具體交換中體現,而是在無數的交換中在社會的總體交換中體現出來的。

簡單地說:你去買一件商品,你可能覺得貴或者便宜,但最終還是買了下來,在這時,這場等價交換的交易就成立了,因為作為買賣的某一方,他們所付出的,在價值天平的設定下都是等價

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,而同一人在不同情況下都有不同的價值觀!這個價值觀就是價值砝碼,怎麼能對等地尋求等價交換呢?

假設你身上有十元。麵包賣十元。於是你用十元去買麵包。這便是等價交換?可不是嗎?麵包是十元;你用十元去交易,不就是等價嗎?但是,若你快餓死,現在你的面前有一個麵包,哪管它是賣一百元,如你身上有一百元,你也會立即買來吃。但是,現在你只用了十元買一個你認為價值是一百元的麵包。這是等價交換嗎?

若果說要得到某些東西,便要付出對等的代價。既然交換回來的東西的價值等於我原有的,那麼我為什麼要去交換呢?要有交換的可能性,必是我交換回來的東西,其價值大於我付出的,交換才會發生。換言之,「交換」便是我用「我認為是低價值的東西」去換「我認為是高價值的」。

所以,

所謂「等價交換」,實質是不存在的。正確來說,最後交易的單位,才會是等價交易(假設當我手上擁有的貨品越多時,我願意付出再去「添加相同貨品」的代價便會逐漸減少)。即是我願意付出的代價等於我實際需要付出的。(假設物品的價格不變,但是我願意付出去「添加相同貨品」的意欲卻減低了。最終會有一點是「我願意付出的代價」等於「物品的價格」,只有這點才是等價交換。之後交易便會停止,因為之後的物品,我願意付出的代價低於物品的價格。供應者可不會造蝕本生意的。)而所謂最後的交易單位所需的代價等於我願意付出的,這只是微積分遇上了經濟學以後的事情,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ree2Gossip 的頭像
    Free2Gossip

    煮酒月下

    Free2Goss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